不知從何入手?可嘗試代入貸款者的角度去想。適度的負債水平及定時的還款紀錄都是重要的信貸評級考慮因素。因此,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償還能力,不作過度消費,即使有需要貸款,也要先確認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償還債務。不時有新聞報道指,部分大學生因過度消費導致負債纍纍,每月只還最低還款額,甚至有借無還,或以卡冚卡,未畢業已背負沉重的信用卡卡數。站在貸款機構的角度看,這些絕對不是優質的貸款對象,他們可能就是從小欠缺理財教育。
其實,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體驗過「借」和「還」的概念,例如到公共圖書館借閱圖書,孩子要遵守規則在指定日期前交還圖書,遲還、弄髒甚至丟失圖書都要受罰,作出賠償。我們可以由此引伸不要過度借貸這個概念:首先教導孩子分配閱讀圖書的時間,然後嘗試預計一下在還書死線前有多少時間閱讀圖書,不要借過量的書。如果最終無法閱畢所有借回來的書,只是徙添帶書回家的力氣,沒有任何益處,更會增加遲還圖書被罰錢的風險。
另外,當孩子踏入初中階段,我們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入更複雜的理財元素。最簡單的訓練是從過去每日、每周給予零用錢,改為每月給錢,讓孩子嘗試管理更大筆零用錢,如何分配開支將是一項新挑戰。如果孩子理財不慎,入不敷支,父母便要忍心不輕易提供財政支援。只有受過教訓,孩子才能體會過度消費所帶來的惡果。
即使要額外給錢孩子渡過「困境」,孩子也要為自己的失誤負上責任。父母不妨要求孩子在未來一段時間分期償還這次額外「貸款」,以後每次給零用錢時都要先扣起「還債」的部分,直至還清「債務」為止。這也是讓孩子了解先儲蓄/還債、後消費,不累積債務的好機會。
把這些例子放到成人世界裡,就如信用卡消費/私人貸款一樣。一來過量貸款或申請不必要的信用卡,有機會誘使我們進行不必要的消費,並無益處;二來如果借了錢卻還不起,有可能拖累自己的信貸評級,到日後有真正需要申請按揭時,借貸利率或會因而提升,增加利息開支,甚至被銀行拒諸門外。
所以,我們在申請信用卡或私貸前,應先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就第二個問題,我們可先查閱一下自己的信貸報告,了解每月負債水平及還款紀錄,與自己的收入相比較,看看是否還有能力應付新貸款所帶來的還款負擔。
總括來說,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大量消費選擇,兒童理財教育的目的就是訓練孩子在有限資源和無窮慾望之間作出平衡,控制購物慾,作出理性的消費選擇和策略,讓個人財務狀況維持於健康水平。
【延伸閱讀:如何利用信貸評級教小朋友理財?】
本網站內容乃僅為資訊性質用途而提供,而並無意圖向閣下提供財務意見及閣下不應依賴內容提供任何該等意見。關於網站所提供任何內容的評估及核實,以及在任何情況下,在基於該等內容作準而做出任何財務決定之前,閣下務必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
THE CONTENT IS PROVIDED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IS NOT INTENDED TO PROVIDE FINANCIAL ADVICE TO YOU AND YOU SHOULD NOT RELY UPON THE CONTENT TO PROVIDE ANY SUCH ADVICE. YOU SHOULD SEEK THE ADVICE OF PROFESSIONALS REGARDING THE EVALU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ANY CONTENT PROVIDED ON THE SITE AND, IN ANY EVENT, PRIOR TO MAKING ANY FINANCIAL DECISIONS BASED ON SUCH CONTENT.
你知道自己的信貸狀況嗎? 由今日起開始監察自己的信貸狀況